2007年御夫座α流星雨前瞻
叶 泉志 发表于2007年7月30日11时30分流星暴?不是没有可能的,概率很小。大流星雨?有一定可能吧。这一次遭遇事件令人激动的地方不是流星暴或者大流星雨,而是地球将穿越一颗长周期彗星的尘埃带,而类似的事件平均要30-60年才发生一次。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已经能较准确的预测流星雨—— 前提是它们是由短周期彗星产生的,比如狮子座流星雨(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周期33年),英仙座流星雨(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周期130年),诸如此类。长周期彗星也能产生流星雨,但人类的研究却极少—— 极少,因为很少有类似的遭遇事件。这一次将是个好机会,地球将以不到3万公里近距离擦过凯斯彗星(C/1911 N1)在公元前83年留下的尘埃带,这颗彗星的周期大约是2000年。你瞧,我们对长周期彗星的物理性质还不怎么了解,怎么能断言会发生流星暴或者什么呢?不过,理论上的东西还是出来了不少的。让我们看看预测之中会发生些什么吧—— 尽管东亚应该是与此次事件无缘的。
根据Jenniskens和Vaubaillon的预测,极大将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1日19时36分,误差为20分钟左右,持续时间大约有2个小时(19时36分前后各一小时)。可见区域为北美西部以及夏威夷群岛,加上远东地区的一小块。雨会下多大?根据理论推演,这次遭遇的条件和御夫座流星雨1935年、1986年和1994年爆发的条件差不多。这三次爆发的ZHR都达到约200,Jenniskens估计这次的ZHR也在200上下,而Vaubaillon认为至多100。比较引人注意的是,由于回归物年代久远(2000年前),因此亮流星的比例会比较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强月光的影响。地球另一边的我们可以通过美国西部的全天域摄像仪(比如Concam之类)来观测这一景象。
根据Lyytinen和Jenniskens的计算,下一次潜在的地球-长周期彗星尘埃遭遇事件将发生在2007年12月21日北京时间11时40分,届时是天猫座α流星雨。——呵,别急,是“潜在的”。2003年我参与了对C/1969 D1流星雨的观测,世界各地的观测结果无一例外都是—— nothing。
参考资料:
NASA, http://leonid.arc.nasa.gov/aurigids.html
Vaubaillon, J., http://www.imcce.fr/en/ephemerides/phenomenes/meteor/DATABASE/Alpha-Aurigids/2007/index.php
2007年英仙座流星雨前瞻暨新手指引
叶 泉志 发表于2007年7月30日10时51分三大流星雨之一—— 英仙座流星雨,很快又要来和我们见面了。呃…… 准确地说,已经和我们见面了,因为英仙座流星雨在7月23日前后就已经开始活动了,今年它将在北京时间13日13-15时达到极大,但13日23时可能有一个次峰。而且,也如我们所知的—— 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峰值,比如与某年回归物相遇什么的。不过,别悲观,各位—— 还是容我前瞻一下吧。
[菜鸟部分]
我已经提到过,之所以把菜鸟部分放在最先,是因为菜鸟与高手的分配呈单侧高斯曲线的关系,老鸟可跳过。尽管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在13日中午(还是星期一,呃),但并不意味着11/12日和12/13日就不会有好演出。英仙座流星雨在极大前后好几天的流量都较大(三大流星雨嘛,自然有一手)。而且最主要的是—— 各位,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恰好出现在新月,而月亮是流星雨观测的大敌。所以,各位可以策划一个舒服的郊游—— 加上流星雨大餐!我想这是一个好主意。一般而言英仙座流星雨的流量远不及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暴,不过假如你在一个没什么光污染的野外,一个小时三五十颗还是没有问题的。注意是“野外”,郊区什么的自然就要差一些。
一般来说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在22、23点就从东北方升起。不必看着辐射点—— 我再强调一次,只要舒服地躺在地上看着天顶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睡着……)。两三点钟起来看是比较好的,还可以顺便把日出也看了,一举两得。最后提醒各位一句噢,观测流星雨是不用望远镜的,最好的观测工具就是—— 眼睛!
[老鸟部分]
啧,啧,菜鸟免入,否则后果自负。
主峰,或者说传统峰,预测出现在13日13时-15时30分(北京时间,下同)。不过IMO的overview倒是提到说根据上世纪90年代的资料,13日17时和23时还可能有两个次峰。英仙座流星雨这些年有减弱的趋势,不过由于峰值比较平,所以实际上主峰和次峰并不那么好区分,预测也未必是完全准确的。11/12日,12/13日和13/14日都是进行观测的好机会。顺带一提,IMO上的IFC可是照相观测的sweet spot(出现流星概率最大的?),各位有心的话不妨也留意一下。
P/2007 O2 (Müller) = P/1998 U2 (Müller)
Man-To Hui 发表于2007年7月29日20时20分Varese的L. Buzzi和F. Luppi报告,他们在2007年7月26日重新找到了彗星P/1998 U2 (Müller) 。当时彗星亮度在19.5等上下。过了一晚,Great Shefford的P. Birtwhistle确认了他们的报告。该彗星遂获得新编号P/2007 O2 (Müller) ,并已于2007年7月8日过了近日点,较《2007年彗星手册》和MPC 51823的预报值晚了0.3天;近日距约2.0 AU;周期约8.7年(IAUC 8859)。
136P/Müller
Man-To Hui 发表于2007年7月27日12时02分 Zvezdno Obshtestvo天文台的观测人员近日重新找到了彗星136P/Müller,这是1999年12月底以来首次观测到。几张由意大利Remanzacco天文台的45cm反射镜拍摄于2007年7月21日到23日图片显示,该彗星有一明显中心凝聚的彗发,角直径约20″;一宽彗尾,长度约15″,西南向;核星等约18.9等,总星等约18.3等(未加滤镜,接近红星等)。该彗星与预报星历表非常接近,惟独亮度比预报值要暗(MPEC 2007-O49)。
到了08年秋天,该彗星的最大亮度可能会达到17.5等。对于一般目视观测者恐怕……
S/2007 S4
Man-To Hui 发表于2007年7月26日0时55分 插句嘴——2007年7月18日IAUC 8857公布——晚了很多,不过意义不小——土星又多一颗新卫星S/2007 S4,这使得土星卫星数目突破60大关!
该卫星是科学家在分析Cassini号探测器于2007年5月30日拍摄的图片时发现的,发现位置位于土卫卅二(Methone)及土卫卅三(Pallene)之间。计算出近似轨道后,关于该卫星的图片可延伸到2004年6月同样是Cassini号拍摄的图片中,共获得47组观测数据。该卫星距土星约197,700公里,偏心率约0.001,轨道倾角约0.1度,绕土周期约一天多。
C/2006 VZ13 (LINEAR)的三相喷流
叶 泉志 发表于2007年7月14日2时24分鹿林一米镜在7月8日拍摄的林尼尔彗星显示其存在三相喷流,其中主彗尾喷流方向约P.A.~150度,另在P.A.~60度和P.A.~240度存在宽广而弥散的喷流。
C/2006 VZ13 (LINEAR)以及其喷流
叶 泉志 发表于2007年7月7日19时12分鹿林巡天于7月5日晚再次对林尼尔彗星进行了跟踪观测,从处理后的图片上可明显见到其主喷流。
C/2006 VZ13 (LINEAR)亮度突破8等
Man-To Hui 发表于2007年7月6日22时56分从最近的观测报告看来,彗星C/2006 VZ13 (LINEAR)已经突破8等,刚刚收到西班牙经验老手Juan José González的最新观测报告,测得亮度为7.8等,DC=4,彗发直径为8′,观测仪器为10×50双筒。建议大家伙不要放弃这样的亮目标。
C/2006 VZ13 (LINEAR)
叶 泉志 发表于2007年7月6日9时44分许刚提到林尼尔彗星,那就上一张前两天刚拍的林尼尔彗星照片:
P/2007 J7 = 188P/LINEAR-Müller
Man-To Hui 发表于2007年7月4日14时24分 重新找到的周期彗星P/2007 J7 = P/1998 S1 (LINEAR-Müller) 获得了永久编号188P/LINEAR-Müller。其轨道跟数可见诸http://www.cfa.harvard.edu/iau/Ephemerides/Comets/0188P.html。
顺便扯上一句,彗星C/2006 VZ13 (LINEAR) 目前观测条件相当不错,从ICQ的Recent Comet Brightness Estimates的数据上看,目前彗星亮度在9等上下,DC偏低。观测地最好无光害或影响较小。目前适合北半球观测,直到8月中旬后成为南半球目标。轨道跟数在http://www.cfa.harvard.edu/iau/Ephemerides/Comets/2006VZ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