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是国内创办较早的天文网站之一,于1999年开始运行。又称“慧留心雨”或CMCN。主要方向为彗星、小行星和流星,包括它们的最新消息、有关知识、观测方法等。除了提供许多专业信息以外,它还尽可能满足圈外人士的需求,提供科普信息并公布对有关天象的指导内容。内容基本是原创或直接从国外网站翻译。其中全年流星资料库是目前互联网上最齐全的中文流星雨数据库,包括了目前人类研究过的一百四十多个流星群的数据。

新彗星的上报

叶 泉志 发表于2004年2月4日0时00分

撰文/国际天文联合会
翻译/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注:原文见http://cfa-www.harvard.edu/iau/CometDiscovery.html本站的翻译仅作参考,若有出入,以原文为准!当你认为你发现了一颗新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一颗新彗星,无论对非常富有经验的观测者或者是初学者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对于每一颗新彗星,国际天文学中央电报局 (C.B.A.T.)也一定要获得5项观测报告以上才能确认其发现。而大多数这些没有被证实或者是错误地发现报告中,观测者宣布新的彗星或者“彗星发现”,大概是他们只看到可能的天体一次(因为没有运动)或者是他们晚上拍的单一张照片上面一个看似可疑的物体。在提交这颗可能的彗星报告之前,你必须审核以下的操作程序:

1、你完全相信这就是一颗彗星吗?这是一个很通常的问题。由于视觉或者附近的明亮物体导致照相观测者发现的“鬼像”(恒星或者行星),然后报告这颗“彗星”,即便是小心而且非常富有经验的专业天文学家有时也会给这些鬼像愚弄!

2、彗星有运动吗?决定天体运动的是时间的多少。如果没发现该天体有运动,那么就非常可疑了。先要确定这里没有星团、星云、星系(这对于目视观测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有时候报告“发现”的许多观测者经常没有好好了解星图,以至于报告了一个体积远超过我们太阳系的天体!举例来说,不要只相信Atlas 2000.0或者Skalnate Pieso星图。照相星图或者计算机中的详细地图对于巡彗来说是更加好的(两者都经常省略了一些耀眼的天体);

3、如果你认为那是一颗彗星,你是否已经正确的测量了它的位置。一个正确的位置在赤纬上至少要有1′的精度,在赤经上则需要0.1′的精度,这些利用星图来定位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这样准确的坐标可以帮助观测者少浪费一些搜寻的时间。历元也是要报告的(2000.0或者1950.0,这两个历元使用最广泛);同坐标一样重要的还有观测时间(记住要用世界时,不要使用分、秒,要统一换算成带小数点的日期),精度最好能达到十位小数点以后,0.001天就更好了。如果你用的是照相观测甚至是CCD观测,你就应该提供你的图像的详细坐标,赤经(RA,即α)要精确到0.01″,纬度(Decl,即δ)要精确到0.1″;

4、客观的描述也是有用的,包括天体的星等和大小,弥散情况,可能的彗尾方向及长度,以及凝结度等;

5、当报告信息的时候,记得写上你的全名,通讯地址和你能接到的电话的号码,也应该写上你的观测地点以及观测工具(F值,望远镜型号,摄影情况,胶卷型号,曝光时间等等),还应该写上你已经检查排除了其他的解释来源(已知的彗星或者深空天体)。

第二个晚上的证实观测总是由专业的机构来进行。至少,尝试用多种观测工具来观测这个目标(如果在同一个晚上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的尝试),并且拍摄尽量多的CCD/照相的照片,报告所有可得的观测数据和图像。这就是著名的彗星猎手威廉·布雷德菲尔德(William Bradfield,已经发现了17颗单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彗星)的搜寻彗星的方法。这是因为专业的天文机构的望远镜是如此的缺乏,却还要花许多时间来搜寻一些欺诈报告中的彗星,这也是目前的大问题之一。

你可以到ICQ的“彗星数据网站” 中去寻找这里面谈到的许多术语和观念。现在,如果你仍然认为你发现的确实是一颗新彗星,那么去看一看目前已知的彗星对你会有帮助的。在任何时候,用一具20厘米的望远镜在一个晚上至少可以看到2-3颗彗星(经常更多),搜寻这些已知彗星的来源包括国际天文联合会快报(IAUC) 小行星快报(MPC) 国际天文联合会ICQ彗星手册年鉴 国际彗星季刊 以及大不列颠天文协会。CBAT也能用调制解调器、电话、SPAN或者因特网访问,能找到信息、计算轨道根素(对于已知彗星)以及阅读IAUC快报。在报告给CBAT之前私下地(不公开地)联络地方性天文台(或者较有经验的业余天文学家)让他们帮助确认你的报告也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不要把你的发现公开在任何因特网上(讨论组、站点等),因为这样可以让别人捷足先登,而使你失去发现权(发现新彗星,一定要首先联络CBAT)。以下报告方式都是有效的:

·在CBAT电脑服务上留言
·
CBAT在线报告发现表格
·往[email protected]写信;
· 也可以往[email protected]或者/同时[email protected]写信。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天文联合会的电传打字电报台号码自从1995年7月1日起停用。

近地天体搜索机构介绍

叶 泉志 发表于2004年2月2日0时00分

 

 

林肯近地小行星搜索计划(LINEAR) 

林肯近地小行星搜索计划(The Lincoln Near Earth Asteroid Research,缩写是LINEAR)由麻省林肯理工大学主办,美国空军和美国航空航天总属赞助的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监视太空的人造飞行器,发现对地球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

实施地点设在美国松克拉怀特沙漠导弹试验基地,使用一对GEODSS望远镜+CCD进行观测,并将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送到林肯实验室进行分析。林肯实验室可科学家整夜整夜地分析数据,并将得到的有用数据送去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并送到NEOs验证页面征集后续观测数据,最终发现新彗星、不寻常的天体或者是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NEAT)

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Near-Earth Asteroid Tracking,缩写NEAT),是JPL推进实验室天文台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进行的一个计划,旨在对小行星和彗星的研究。NEAT的主要科研人员是主调查员埃利诺·赫林博士,助手史蒂文·帕拉多博士,计划管理人员戴维·洛宾内伊兹博士(现在耶鲁大学)。发现的天体情报被送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由NEOs的观测者确认新天体。NEAT的USAF地面中心首先被建立在夏威夷的茂伊岛上,使用深空目标监视系统(GEODSS)系统进行搜索。该系统由JPL推进实验室设计制造,安装了一架1米的GEODSS望远镜。从1995年12月开始,NEAT每个月用12个夜晚进行近地小行星搜索工作,一直到1999年2月。以后,NEAT系统被移到了茂伊岛的宇宙目标监视系统(MSSS)的1.2米镜上,MSSS是由美国空军、国家航空航天局和JPL推进实验室合办的,NEAT的任务北扩展到了观测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搜寻观测。从2000年2月开始,NEAT每个月用18个夜晚进行搜索。

 

洛维尔天文台近地天体搜索计划(LONEOS)

洛维尔天文台近地天体搜索计划(LONEOS)是一个搜索接近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的计划。这些天体叫做“近地天体”(NEOs),在历史上已经数次撞击地球。直径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约有1000个。截至2001年3月,人类已经发现了450个。如果它们撞击地球,将会造成悲惨的结果,发现这些大的小行星是避免地球被撞击的第一步。这一件工作就是需要一个望远镜的网络进行这些危险物体的搜寻,LONEOS就是这一计划的部分。

LONEOS的总部设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它能对全天进行搜索。望远镜能够纪录目视星等在19.3等以上(比肉眼的极限暗100000倍)的所有天体。截至2001年8月,LONEOS已经报告了超过1000000个天体。10年之后,我们估计LONEOS就可以发现500个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增长我们对近地小行星的认识。

 

赛丁泉巡天(SSS)和卡塔利纳巡天 ( CSS )

位于澳大利亚赛丁泉的赛丁泉巡天和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卡塔利纳山脉的卡塔利纳巡天是姐妹计划。他们分别用设在赛丁泉的50厘米施密特和1米反射镜,以及莱蒙山的1.5米反射镜进行进地目标搜寻。

 

太空监测(Spacewatch)

太空监测计划(Spacewatch Project)是1980年成立的。1982年,基特峰天文台的90厘米牛顿式望远镜加入了太空监测计划,并于次年使用320×512的CCD进行近地搜索。而1989年,太空监测计划换装了2000×2000的CCD,成为NEO项目(1989年成立)中第一个使用大幅面CCD的天文台。1990年,太空监测计划的MODP监测系统发现了第一个自动发现的天体1990 SS。次年,又发现了周期彗星1991x=125P/1991 R2 (Spacewatch)。1992年,太空监测计划重复发现了5145号小行星和另一颗彗星C/1992 J1。1993年,太空监测计划发现了当时最小的小行星1993 KA2,视星等29.2等,直径只有4-9米。1994年,又发现了1994 XM1,距离地球最近只有10.5万公里,成为有史以来距离地球最近的小行星。1995年,发现1995 CR,是当时已知距离太阳最近的小行星,近日距只有0.12AU。1999年,发现了两颗冥外天体1995 SN55和1999 TD10,另有一颗近地小行星1998 KY26。2000年,太空监测计划又有收获:重复发现719号小行星,以及彗星C/2000 A1 (Montani),一直到2003年1月,该彗星保持着最远的近日距的纪录。发现近地小行星2000 BF19,木星的卫星S/1999 J1以及双小行星2000 WR106(20000号小行星)。2002年,太空监测计划第一个报告“彗核旅行”探测器的坠毁。

基本理论

叶 泉志 发表于2004年2月2日0时00分

·彗星的简介·
  彗星是太阳系内的一种小天体,因其形态特奇而为人们瞩目。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经在《梦天》一首诗里面以“一泓海水杯中泄”描写了彗星出现在湛蓝色夜空时的情景,可谓出神入化。       明亮的彗星并不多见。截止20世纪末,亮度超过金星的只有16次。按照通常定义,亮度能接近或超过亮行星的就是壮观的彗星了。实际上,彗星是很多的,据天文学家估计不下1000亿颗。

·彗核模型·

       1949年,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提出彗核的“脏雪球模型”,提出彗核是由冰和尘埃冻结在一起的团块,并认为彗核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碳、氢、硫、碳氢基、氨基、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该模型是,当彗星运行到太阳附近的时候,阳光照射使得彗星表面的冰升华为气体,并形成尘埃彗尾。电离的气体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形成电离子体彗尾。因为彗星只是表面受到蒸发,因彗星的寿命都很长。例如哈雷彗星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彗核也有自转运动。

       1986年对哈雷彗星的空间探测证明脏雪球模型是正确的。

·彗星起源假说·

       目前最流行的彗星假说有两种。

       一种是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提出的。他认为原始的彗星冰核集中在距离太阳2万至15万天文单位的区域中,这个区域又被称为“奥尔特云”,云内大约有200亿颗原始彗星。这些彗星都属于太阳系。

       另一种是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预言的“柯伊伯带”,从距离太阳40天文单位到数百天文单位。轨道近似于圆形,和黄道面的倾角也不大。这些原始彗星是太阳系星云中形成的原始冰体残留下来的。

    正如前面所述的,近年新发现的冥外天体1992 QB1和1993 FW应是柯伊伯带内边界区的彗星(尽管现在以小行星方式命名),而离太阳32至35天文单位的1993 RO、1993 RP、1993 SB、1993 SC可能是从柯伊伯带摄动出来、处在向短周期演变的天体。柯伊伯带从离太阳40天文单位外延到几百天文单位(其外界尚不知道),估计此带中的彗星有上万颗,它们是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原始冰体残留下来的,这些彗星保存着太阳系原始物质的信息。欧洲空间局在2003年发射罗赛塔(Rosetta)飞船会合由柯伊伯带来的短周期彗星,揭示彗星性质及太阳系形成的奥秘。

       虽然说彗星起源已经有假说,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 1999-2009年 版权所有
叶儿山WordPress(中文)提供技术支持
您可以订阅本站的文章 (RSS) 和/或 评论 (RSS)